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对话

Comment

News

Opinions

光之语”展览研讨

视频

【对话】雷双与朋友对话

发布时间: 2014-07-18 17:08:21

  (张备)雷老师好,终于看到新作了,很符合没有见到之前的想象:笔触与弹性;肌理和侵略。笔触向物从可以看解放为可以触;肌理进一步侵略了物的性别属性与边界,过去的性别化主题(岩石、玫瑰)在肌理的侵略下成为了物的“性别间性”:(1)岩石的男性属性在肌理构成的图像中被柔化和溶解;(2)花朵的阴性属性又被抽象图式(尤其是图2)的淋漓笔触给做了变性手术。于是这又回到了罗兰·巴特关于绘画起源的理解,是源于烹饪和书写,即来自于材料转换的身体实践活动,烹饪的媒介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知识,随着新菜品的开发,原始的食材会被挪移、激活、改头换面;而新的食材则又突破了关于地域、民族的知识边界。同烹饪一样,书写的指向更像一个身体操练的技术活,在媒介的实践当中,画家之“手”所指向的触觉之真遮蔽了眼睛的视觉之真。诚如以下两种知识型的区分。视觉中心化所统摄的知识类型:强调边界、层级、分类、中心、边缘、秩序。而触觉知识型指向了:差异、越界、去中心、以及意义的隐现。显然,雷双的实践是触觉知识类型的呈现。


  (雷双)张备,你这位博士的言说当具有学理背景,它使我有兴趣琢磨一番。对于我的这种艺术实践活动,你引用罗兰巴特关于绘画起源的“烹饪”说:“来自于材料转换的身体实践活动,烹饪的媒介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知识,随着新菜品的开发,原始的食材会被挪移、激活、改头换面;而新的食材则又突破了关于地域、民族的知识边界。”这一段引述用得好,艺术创作的媒介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新媒材的运用往往使一些边界被突破。


  你提及“视觉”“触觉”两种知识类型。将我自己的具象和抽象两类画对比,后者无疑倾向于触觉类型。你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指向所做的定义很耐人寻味,于我具有启发性。谢谢张备!


  (王亚非)雷双:你好!


  我不敢肯定你是后现代的知识类型。你在有意追求绘画的“间性”?但我想你创作黑白抽象时的状态应是去逻各斯中心的,如罗兰·巴特所说:“动作,它是以某种气氛(以该词的天文学意义)围绕着理智、冲动和怠惰的难以确定和永不枯竭的总和。……艺术家(我们暂且保留这个有点拙劣的词)从其身份上讲就是动作的操作者:他想产生一种效果,而同时又不想要这种效果;他产生的效果,他并不必然地想得到;这是一些回转的效果、颠倒的效果、逃逸的效果,它们返回到他身上,并从此引起痕迹的改动、变化和减弱。”


  当然,罗兰·巴特四十六年前就写了《作者之死》,按他的观点,你是什么意图不重要,重要的是看画的人在你的画中看到了什么。


  仅供你个人参考。


王亚非


  (雷双)王亚非:你好!


  我不好将自己归类。张备指的是我新近的艺术实践是触觉知识类型的呈现。从某种层面说,我以为有道理。


  关于他提及的“间性”,我在此对他的回复中没有表态呀。他曾为我的《玫瑰.岩石》所写的书评中说:“雷双的书写带有很强的‘中性化’特征……她的非女性书写不仅不同于纯粹男性书写的气势宏大;也不同于纯粹女性书写的那种细腻柔美;而是一种柔美化的阳刚……比如,在关于其个人经历的描述上,雷双如是说:“命运之船行驶在我天性的水面,划出道道沟痕,水面依然完好无损……”这种描述超越了一名通常以细微经验、微小叙事以及女性自我境遇为标签的性别化特征……雷双的中性修辞学是生成于一个纯粹的本真经验的个体。其书写经验与图像经验的互文式的僭越和位移,最终形成了其中性修辞格的典型特征。“张备将我的书写与图像定义为中性修辞格特征,并且强调它是生成于一个纯粹的本真经验的个体,这一点对”去逻各斯中心“的雷双总是合适的,呵呵。


  我并不否认自己的头脑有着半雌半雄的因素,它见诸文字,也许还有绘画?(我记得伍尔夫说过,”双性同体“即是女性创作的最佳状态),但我想说,我从未有意追求”间性“,特别是我的艺术创作正如你所言”创作黑白抽象时的状态应是去逻各斯中心的“。你引用的罗兰巴特那段话是出自他关于赛义.通布利的文章,尤其是现在你针对我的创作引述它,我读起来更有感受。我的《玫瑰.岩石》书中”与李向阳对话“也引用了”艺术家是动作的操作者……“一段,不知你注意到没有。


  罗兰巴特还以为,文学风格往往不是选择和反省的结果,而是从作者的身体和经历中产生,逐渐成为艺术规律机制的组成部分。我想依此也可以用来观照自己的艺术创作。巴特关于文学风格的这段话与你说我的创作状态应是去逻各斯中心以及你引用他关于通布利艺术创作的言说这三者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你以为然吗?


  雷双


  (王亚非)雷双:你好!


  “间性”(中性)是罗兰巴特的重要概念:


  一、以此消解符号与实在的确定关系,符号不是单意的,而是任意的,甚至是自在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以及产生的意指是暧昧、开放的,是由读者完成、受文化制约的永远变化的编织物。这个符号空间是存在多种意义可能性的运动,一切都在越界,“信码的游戏”,对超验自我的拒斥。


  二、垂直方向:背后的无意识原型。


  三、水平方向:互文性,社会,文化,意识形态。


  罗兰巴特用“间性”(中性)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他早年回应萨特《什么是文学》而写的《写作的零度》中,他就提出“中性写作”,为现代艺术确立新的美学价值,“某些语言学家在某一对极关系(单数与多数,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两项之间建立了一个第三项,即一中性项或零项。……这种中性的新写作存在于各种呼声和判决的汪洋大海之中而又毫不介入,它正好是由后者的”不在“所构成。……在其中一种语言的社会性或神话性被消除了,而代之以一种中性的和惰性的形式状态。因此思想仍保持着它的全部职责,而并不在一种不属于它的历史中承担一种附带的形式的约束。……如果写作当真是中性的,如果语言不是一种沉重的、不可制服的行为,而是达到了一种纯方程式的状态,它在面对着人的空白存在时仅只具有一种代数式的内涵,于是文学就被征服了,人的问题敞开了,并失去了色泽,作家永远是一个诚实的人。…一种写作重新诞生于一种不确定的语言领域中。”。“间性”(中性)的思想贯穿、发展于罗兰巴特的整个理论生涯,如他后来写《作者之死》,在《S/Z》里提出“可读的文本”、“可写的文本”,七十年代中后期对“中性语言”的关注,去世前在法兰西学院以“中性”为题的讲座。他还将这一思想延展至图像学研究,张备谈你作品时说的“烹饪”、“食材”、“触”、“触的知识类型”,我以为都与“间性”(中性)有关。


  将艺术家归类,除了束缚,没有任何用处。(社会层面运作除外)我之所以提到后现代知识类型,只是不敢肯定你在有意追求绘画的“间性”,如罗兰巴特有意自觉地“中性写作”,写出《恋人絮语》。但艺术家有时可以出现“间性”(中性)创作状态,你创作黑白抽象时应与罗兰巴特论赛伊·通布利抽象画的文中谈到的状态是类似的。你说:“巴特关于文学风格的这段话与你说我的创作状态应是去逻各斯中心以及你引用他关于通布利艺术创作的言说这三者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你以为然吗?”你创作这组抽象画时,我以为然.


  (雷双)王亚非,我很乐意跟你这个哲学家上课。对于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作者之死”等我都没有捧着原著读过(断续读过一点“零度”的片段),完整去读的也是多年前读他的《恋人絮语》《明室》。


  你引述的有一段话(划线部分)我不懂:“如果写作当真是中性的,如果语言不是一种沉重的、不可制服的行为,而是达到了一种纯方程式的状态,它在面对着人的空白存在时仅只具有一种代数式的内涵,于是文学就被征服了,人的问题敞开了,并失去了色泽,作家永远是一个诚实的人。…一种写作重新诞生于一种不确定的语言领域中。”从字面上我理解这里的“方程式的”是与“沉重、不可制服”相对。意思是中性写作是像数学题一样可解的吗?这意味着什么?这与作家的诚实有何关系?


  请亚非先生给我解惑——在此我是正儿八经地称你先生,假如先生解释了,学生还是不明白,那也不是先生的责任而是感性的艺术家学生不具备哲学头脑,这也无妨——读书、学习是我的生命状态,存疑很正常。


雷双 2014-07-11


  以下照片摄于2014年7月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