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对话

Comment

News

Opinions

光之语”展览研讨

视频

【对话】雷双:关于“天使”的对话

发布时间: 2014-01-15 15:09:05



天使 2013 146x114cm




局部




(横置)大自然的和声系列


  “天使”的意象源自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里尔克的天使不是基督教天主教的,而是代表超验世界的;“它们(天使)是跻身于生者还是死者中间”,此世中看得见的有形之物(比如我们凡人)是要不断经历一个朝无形的、不可见的存在的变形这么一个过程的,哀歌中的天使就是那种看来已经完成了由可见物向不可见物变形过程的那种造物,而我们却仍在这一变形的过程中。里尔克认为实体消融后要化为频率不同的震动即物理学上的波,他将这种无形存在想象为声波--在这样的意义上,《天使》我仍将它归于《大自然和声系列》。

  对于我这个现代主义者来说,“意义就是文本”;在这里,艺术作品的“所指”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雷双)思睿新年好!你说我的近作是横看还是竖看有意思?“天使”源自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的意象。//@朱思睿:新年好!

  (朱思睿)谢谢雷师解释,这样看来竖着横着都一样.象负含阴阳的太极图无所谓正反的。我上次将其想成有形之物,从构图上才会联想到跟在向亚当伸出手指的上帝身后的形象上,以及向上飞升的八部飞天中.

  (雷双)抽象画当然是可以让人产生种种联想的,在我的创作过程一开始,当画面泼洒出一个白色的形,“哀歌”中的天使意象就呈现于我眼前……但愿此作品自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而非依赖作者的引导。你上次在我“图集”中将其想成有形之物,也挺好。但我不主张过度阐释,那样难免牵强,它更多地属于一种情绪性的东西

  (虎仔)对抽象艺术来说,“有意味的形式”格外重要,它意味着理解和表达的文化逻辑是内在于艺术家的心灵的。喜欢《天使》(01-0211:13)

  (雷双)欣赏你的留言,在此你强调的是“有意味”才是“内在于”心灵的。我看重这幅抽象之作为你所喜欢。里尔克认为实体消融后要化为频率不同的震动即物理学上的波,他将这种无形存在想象为声波--在这样的意义上,《天使》我仍将它归于《大自然和声系列》,呵呵。这幅画横过来从视觉上更好看。

  (虎仔)无论横竖,只要它有意味、有感染力、想象力,它就是好艺术!

  (雷双)呵呵,你的全面肯定让我好开心啊。(01-0212:48)

  (郝云):好看!(01-0210:41)

  (雷双):谢谢你的“好看”。我不赞成当今“话语对视觉的统治”,尽管我的作品并不是纯视觉的(是具有意义的)--但我是那么看重视觉自身的意义,舍此,我想自己将不会用绘画艺术来作表达。

  (林正碌)我一直想找时间去看你的原作,因为一张画缩小几十倍后--在图片上所看到的仅仅是很表层的图式,很难感受到作品真正所蕴藏的内含。就表面来看--“天使”的抽象语言中融合了中国笔墨韵味,是别有意味的抽象画。但就我个人看来,抽象(抽表现)的核心是高度理性,语言的呈现上是理性高度凝聚后看似感性的迸发,是把理性升华到极致后--用情绪来呈现,这时所呈现的情绪实际上就是有原由的判断(理性的)。做个比喻吧,好比一个人忍受了很多屈辱(历历在目的屈辱),然后大吼一声。这一声大吼是情绪的,而支撑这一声大吼是很具体可说的遭遇。好的抽表现便是这样产生的。(01-0221:27)

  (雷双)你将抽象艺术(在西方)的两个脉络合二为一地来说起,我感觉有些偏颇。(现在不说以蒙德里安、康定斯基那一路以西方哲学观念作语言背景的),第二个脉络是米罗、克利等人的抽象,那是以个人特质和自我情感表达作为主体的(后来延伸至美国的抽象表现)。我以为自己的抽象艺术大致接近这个范围。就说欧洲抽象主义背后的那个超验的内容,也包括广泛,比如风格、个性、理念等等(个性的及先验的精神内容)。

  林,你何时看到原作就好了。我的原作比那缩小几十倍的图片不可同日而语,有着丰富、厚重的色层,有着种种视觉效果。泼洒仅仅是开始的阶段,那之后往往要手绘收拾再泼洒,还要从整体和局部的构成上不断调整……那不是一蹴而就。(2004年就开始实验,间隔7年重新接续)在此,我要的是仅仅属于雷双的视觉创造力。作品蕴藏的内涵在于强调媒介与本体的重要性--“意义就是文本”。

  再请你读读下边一篇“褶皱”的博文图。文中我提及德勒兹的一句话“他(尼采)使你产生一种反常的爱好,这种爱好就是各人以个人的名义说出简单的东西,凭感受、激动、经验、实验讲话……当个人倾心于贯穿其整个身心的多样性和强烈感觉时,他才获得真正的个人名义。”我即如此--以个人的名义说出简单的东西--凭感受、激动、经验、实验讲话。

  (林正碌)尼采的哲学对推动人的个人性的进一步解放,这是康德之后反理性的重要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反理性并不是动物性地对理性的进行摈弃,而是人类已经完成建立了对客观世界的理性思辨体系后(解决了认识人之外的自然界认知思辨课题后),开始开辟对人--个体生命进行自我研究(依然是理性的),为现代心理学的建立开启了新天地,从而人类进入了科学理性地研究生命及思维(思想),从而构建出现代心理学;严格说叔本华是开山之祖,经过了尼采,弗洛伊德,荣格,和今天的基因学等一代一代不断科学、精细、精确的发展,在医学上现代心理学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在政治上,现代心理学是人权尺度的依据。所以,尼采哲学对现代心理学来说已经之滞后,不能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依据了。如果站在现代心理学的层面来说,个性及先验都是可剖析的,也就说可以理性分析的;只是这一理性已经上升到现代科学精确性层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康德时期的逻辑推理或实证依据。你所指的两个流派所对应的认知是跟当时最前沿的认知相关联的,是当时最前沿的艺术呈现;今天,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思考是与今天最前沿的认知相对应的。

  (雷双)也许如你所言,尼采哲学对现代心理学来说已经滞后,但能否作为当代艺术的观念依据,我没有认真思考、研究。我仅仅是读当代哲学大家德勒兹,看到他对尼采的推崇,我很以为然。林,你我仿佛是两个极端:你站在哲学的、概念的一极来评判(我的)艺术;而我却想凭借感知、情感以及自身的火焰般的力量来绕过你的条条概念。我觉得概念要系上感知和情感的两翼,成为“不可分割的三种力量,它们从艺术走向哲学,从哲学走向艺术。”“哲学不仅需要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概念进行理解,也需要非哲学的理解,即通过感知和情感进行理解……有一种过度的知识,它扼杀了哲学中有生命的东西。”(德勒兹)但愿林的哲学不要成为过度的知识;但愿你明白,源自心灵体验的生命语言,其意义永远不会被某种逻辑体系加以详尽无遗的阐释。我还想借德勒兹的话语来描述雷双的艺术:“风格,在一个伟大作者的著作中,也永远是一个生命的风格,不是某种人格的东西,而是一种生命可能性的创造……他的句法闪出可见的反光和亮光,也像皮条一样弯曲、对折和再对折,或按照陈述的节拍发出啪啪的声响。”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