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对话

Comment

News

Opinions

光之语”展览研讨

视频

【评论】止庵评雷双绘画

发布时间: 2023-10-04 20:33:02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13183ecd1ef8241bd8a2309be073e135.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53fdb93cc0f5b45cfc4771da5dec5e81.png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03644788f2e803fe0adf7f1e6af615f9.png

▲著名作家、自由撰稿人止庵先生在《光影之灵——雷双近作展》跨界学术研讨会发言

止庵评雷双绘画

参加雷双老师近作研讨会,我既觉惭愧,又很荣幸。说荣幸,是因为和雷双老师是老朋友,每次她的画展我都来看,看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说她的艺术对我整个人生都是一种支持——这不是虚话,确确实实就是。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很感慨这三年里很多人的时间都浪费了,但是雷双老师没有浪费,她把我们心里想的又希望表达的东西画出来了。

我说惭愧,是因为研讨会的题目是“跨界”,我实在没有本事代表绘画界之外的某个界,譬如文学界、写作界说话。这不是客气,也不是如刚才某位老师说的会有什么敏感词,我只是觉得很难说,形容起来就是“言语道断”。我们用语言来谈论绘画,其实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你虽然有感受,但是你要把它讲出来,有可能既离开了自己,又没有达到那个绘画。尤其是刚才有老师指出,雷双老师画的内容在抽象与具象之间,这个是最难谈的。如果完全是抽象,其实无法诉诸语言文字来谈论;如果只是具象,那倒是可以谈,也比较好谈,特别容易对这样一幅画加以解释,譬如这幅画的是向日葵,这幅画的是玫瑰,然后在这个意义上谈论它们画得好或不好。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5fa68031c6717f2d98e9a6ac980c73bf.png

雷双《时间之镜(二)》

146x114cm 麻布油彩 2023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2408955dfa3deff778c8d020e6e50681.png

雷双《时间之镜(三)》

146x114cm 麻布油彩丙烯 2023

而对于雷双老师这样的作品来说,我们从具体的方面大概能看出是画的什么,但它们所直接给予我们的,比画的是什么复杂得多,而且也不一定是象征。这是一些意象,其意义超越了一般形象。譬如我面对的这一幅画,画的是三枝向日葵,但我们看了之后感受远远多于“这是三枝向日葵”,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东西:岁月,摧残,一己的经历,过去的年代,想到很多很多东西。但是这又不能说完全是作者经历的反映,不是把经历中的某一部分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一种心境、情绪、感情、思想经过融合、积淀之后所呈现的东西,是一种总的东西,而不是个别的,具体的,尽管画出来像是向日葵。这些我们能切实感受到,但如果要用言语来描述这个感受,却又有些困难。

讲到“跨界”,刚才有好几位老师都谈到哲学,我觉得用哲学来解释雷双老师画作,是最准确也最容易的。因为各位讲的种种对应确实是存在的,指出来也很可以启发我们。无如我懂得哲学比绘画更少,所以没有办法去谈。

我倒是想谈谈这个:假如拿文学来和雷双老师这些画做个对比的话,那么我立刻想到了谁?不过这里也只能列举一些名字。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49c568509598f0b009b8754498e500e5.png

雷双《光寂两联》 

100x160cm 麻布油彩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9f826b02a741a277ea2384789594262b.png

雷双《光寂三联》

146x342cm  麻布油彩  2019-2021

比较容易列举的是诗歌。绘画之外的各个界里,恐怕雷双老师的画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音乐和诗歌。音乐方面我也是外行,不过一会专门有人会谈,那么我就来谈谈诗歌吧。首先,要提到雷双老师特别喜欢的里尔克,我觉得这方面她确实受到了影响,我们看雷双老师的画也很容易想到里尔克。

此外我还想到几位女性诗人,比方说像茨维塔耶娃,雷双老师的画里就有像她的诗歌里那种特别强烈的东西,那种近乎原始的生命的感觉。刚才不止一位提到“女性绘画”。我也说一点个人意见,我觉得我们不能预先设定女性应该是什么样的立场,然后去谈论。譬如说女性立场一般是温婉的,柔和的,细腻的,然后说雷双老师的画风超越了这些,这样预设前提地谈论女性绘画,是否正反映了习以为常的对于女性的不够尊重呢?女性也可能比男性更强烈,更狂放,更坚强。譬如茨维塔耶娃的诗就是这样。而雷双老师的画也是这样。但这也许不是例外,而是她们的创作更突出地反映了女性本来就有的却往往被我们忽略的这一面。当然这里也有区别,就是我虽然上中学时学过几年俄语,但早就忘光了,只能借助翻译来阅读茨维塔耶娃的诗。诗歌一经翻译真是百不存一,但我仍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那可以形容为强烈甚至狂暴的力量。而雷双老师的画我们看到的是原作,能更直接感受到类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概倒要说看这些画,使我感觉茨维塔耶娃诗歌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吧。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4950072e45a004b2dd289695d499a59c.png

雷双《向里尔克致意的玫瑰之十一》

100x80cm 麻布油彩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057c04f515d32298289734f6d25fa05a.png

雷双《向里尔克致意的玫瑰之十二》

100x80cm 麻布油彩2020

再比方说阿赫玛托娃。我看雷双老师的画,其中有种深邃的东西,有种阅历和记忆久久积淀之后以最恰切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东西。这同样也曾见于阿赫玛托娃笔下。我曾说:“如果说阿赫玛托娃写的是痛苦的记忆状态,茨维塔耶娃写的就是痛苦的当下状态;所以前者更深沉,后者更强烈。”雷双老师的画作可谓兼而有之。

当然我们还可以想到同为女性的西尔维亚·普拉斯。此外还有一些男性诗人,比如刚才提到的里尔克,还有曼德尔斯坦姆,保罗·策兰,等等。关于他们作品的一些描述,也可以直接用来形容雷双老师的画作。

诗歌和音乐与绘画的类同之处其实比较多。那么我要不要拿距离更远的东西来做些比方呢?譬如说叙事类作品,尤其是小说。既然是跨界,那么就应该彻底跨到界线之外吧。虽然这更困难。我也只能在这里列举一些名字。我看雷双老师的话,想到过福克纳;克洛德·西蒙;想到过托妮·莫里森——这也是一位女性作家,我曾说:“莫里森拥有那种伟大、雄浑,简直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的创造力,背后有整个原始非洲大陆的支持,俗话说‘疑有神助’,这样的作品仿佛出自一位置身黑暗之中,有黑暗一样无比力量的神之手。”想到过拉丁美洲的“爆炸文学”;想到过尤瑟纳尔——这又是一位女性作家,我曾说:“如果把历来读过的小说比喻为一条河,那么她的作品就是最接近河底的那道水流:沉稳,缓慢,厚重,深邃。尤瑟纳尔总是迫使读者放慢阅读速度;否则我们无法消受她的质量,应付她的密度。”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91e8ad7e50dfb769653a984bedfd82a1.png

雷双《灰烬之诗》

80x120cm  麻布油彩  2020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0cb12868ae7543609a8796aa8aabe9b1.png

雷双《瞬间》

100x80cm  麻布油彩  2020

雷双老师很喜欢读书,但要说在她的画作,明摆着有什么文学的东西在那儿,我也不是特别同意。我是说这之间的关系没有这么简单。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可能有相通之处,这使得我们看到这种艺术,联想到那种艺术。但其间还是有个消化、积淀、沉潜、创造的过程。这可以说是一种修养,一种素质,一种底色。就像她的人生经历一样。

刚才大家谈到了雷双老师的经历,她比我年长几岁。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使得我们不大容易“举重若轻”,但也不一定说就一味追求沉重,反正觉得出手的东西多少得有些分量,不然就不画、不写了。我们确实有历史的烙印在那儿。雷双老师的这些作品,给我最大的震撼就在于它们的分量。这是那种真正的分量,那种含蓄的、内敛的、深沉的、恒久的分量。无论绘画构图简单抑或复杂,都是如此。如果谈论雷双老师的艺术风格,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她的作品中确实融入了她的全部人生,乃至我们整整一代人的人生——是融入,积累,历练,不是掺些什么东西进去。这里还有她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也许不能说展望,至少是一种态度,或把握。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b328d9de9620c6cfc2bc5b54a4989fe9.png

雷双《舒卷开合任天真》

80x100cm  油彩丙烯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39c99b3462d8d35f364fc9a9c0f451ef.png

雷双《长风》 

146x114cm  丙烯油彩  2021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a03f2fa1a0c2c90aa2843b827a472d29.png

雷双《风动》

80x100cm 丙烯油彩 2021

我自己作为一个阅读者或欣赏者,有个口味上的偏好,就是向来喜欢这种重的东西。我觉得相比之下,轻的东西比较容易被现在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各种新媒体形式所取代,但是重的东西是很难被取代的。

再来解释一下,我不想简单地主张雷双老师的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或者她自己人生的记录。她超越了这些,或者说,她通过她的绘画创作使得这些变得更深刻,更广泛,她赋予它们以生命。当雷双老师的作品被我们之后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久远的未来的人所观看时,他们尽管不曾有我们的阅历,但他们看到这些画作时,还是会被打动,会受到震撼,这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有一种超越时代的东西,超越一己经验的东西。这就像我们读古代的优秀作品,看异域的杰出绘画一样。甚至我们未必知道那个作者是谁,他有哪些际遇。譬如我们读《诗经》,读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每每为之打动,觉得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但写出这些诗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具体情况我们完全无法知道。我觉得一件伟大的作品,就应该这样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超越种种限制,为更多的人——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所契合,所共鸣。

这就是我对雷双老师的作品的总的评价:我认为这是传世之作,多年以后有一个人来到她的一幅画作面前,内心会感到一种激动,虽然这与我们此刻看的时候的激动的具体原因未必一样,但这里确实保存着人类的一种恒久的、珍贵的感情。

关于艺术家 

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310/88773af12b0eda2638dac41c392d5e40.png

​雷双 祖籍湖南长沙。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家居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研修班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

2021年入选亚洲影响力TOP100当代艺术家榜单(BNAAC亚太艺术研究中心/比佛利北美当代艺术中心)。2022年参加《The 1st Annual METAVERSE Art@VENICE第一届威尼斯元宇宙艺术年度展》威尼斯军械库。1996年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加首展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1999年作品“夜与昼”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奖并赴华盛顿市参加颁奖仪式。1998年及2008两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2019年应嘉德创始人陈东升先生邀请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光之语—雷双艺术展”。由哈佛大学出版、由美国艺术史学者撰写的《身体的印刻与性别的经典:当代中国的女性艺术(Inscribing the Body and Gendering the Canon: Women’s Art  in Contemporary China.)》中,有雷双艺术专题介绍。本人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各类艺术及文学刊物,著有二十万字的《玫瑰.岩石—雷双的话与画》及《雷双.非常花》。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