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对话

Comment

News

Opinions

光之语”展览研讨

视频

【评论】雷双艺术解析——生命与流逝的博弈

发布时间: 2019-04-17 16:01:08

NKfEtBBYtHofpdIqjxQrBoQDaweDCMJF0lOyRZcE.jpg

日食葵系列·时间之环 180x342cm 2013年 麻布油彩

  雷双:我是一个以表达为生存的人,而绘画是最令我沉迷的事,(其次是文字),那么它就成为我表达感受、欲望、思考的载体。艺术生命是简单的自我发展,是用生命的时间去偿还天赋的债。我的一些作品并不着意于某种人格的东西而是呈现着生命的风格——让自由激烈的身心获得外在的形态。我希望画面中的种种元素成为一种“非有机体生命的力量”。我很赞同罗兰巴特说的艺术风格不是刻意的选择而是从身体和经历中产生。我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精神和个人体验并打上自己印记的视觉创造力。我的状态及作品既是开放的,又与世隔绝,也许如此才可能将个体感觉突破群体公共性的既成模式。

  我将自己的艺术创作称为虚无深渊旁的舞蹈,比如向日葵、玫瑰、荷花,还有抽象表现作品,它们是源自一个充满生命虚无感的人转化出的艺术现实,就如哲学家德勒兹所说:“人们一思考,便必然面对一个生与死、理智与疯狂的线,这条线将你卷入,人们只能在这条巫师的线上思想……”我就是踏在这条巫师的线上,方生方死。

zh4iKqDo2MxTYJZjix2LZsoTr6br7Ved39adHNTO.jpg

褶皱或展开系列 2016年 200x114cm 丙烯油彩

Bi3MKBoeQKa4nMDcMHrn07qAsTTwf381gKK4tTEE.jpg

褶皱或展开 130x165cm 2016年

  夏可君:“艺术是面临虚无深渊旁的舞蹈”,你说得好!这才是现代艺术真正的,甚至可能是唯一的姿态。中国文化其实最高的是诗意,绘画与书法离开了诗意,也许仅仅是技艺而已,这是当代绘画的薄弱之处,幸好,雷双是双翼的!

  雷双:“双翼”被你识得,很幸运啊。或者说是你的诗意言说及哲思符合了我的内在倾向。

  殷双喜:……雷双在存在中画出了虚无,又在虚无的表达中使我们触摸到了许多难以言说的生存状态,这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常常使我们感到迷惘,同时也使我们具体而微地体验了人的生命的真实存在。

  概言之,雷双的创作状态,是以画布上的内在和谐对抗画布外的破碎世界,在孤独与专注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给自足,从而保持自我的内心独立与完整。

  在当代女艺术家中少有她这样广泛的文学阅读,这种阅读不是理性的知识信息的记忆,而是与个人生命体验相融会的感性觉悟……想要清晰地分析和表述雷双的艺术是相当困难的。在她的作品中,有着太多的人生体验与艺术感悟……可贵的是,雷双从来没将自己的心灵用样式化的风格来掩饰和遮盖,在她那些充满激情的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永远的生命冲动。

  雷双:我的两类抽象画创作:《光寂》系列属于仰望天空;《褶皱或展开》及《大自然的和声》系列属于谛听大地,都是由客观对应物所激发出的对“未知”的体验。我觉得抽象的画面要有耐人寻味的丰富的视觉质感即细节,“大自然的和声”“褶皱或展开”没有具象的自然物,那么这些细节就与我所要的自然元素性相关。“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我有幸在从事这样的从景色进入元素并探究元素的语言和它的秘密的过程。

deK4AlxRCH6JIR1JEwZZR7xPb3LAKt2ARCIvvGxf.jpg

褶皱或展开 146x114cm 2017年

n8MjuCm8wgYe9WYDqe3wabBarliXvEDSNeQBGdgK.jpg

  2017年在树美术馆举办的红-女性艺术展上,我与老朋友栗宪庭在“褶皱或展开”作品前相遇,不由得感慨:整整三十年前的1987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报编辑部与栗相识(由他推出我的水墨大写意人物),也是这么晴朗的一个六月天……

zREuqBjgsbxLcZQUtAcOoJokZWHYbgqS5dmHsuKV.jpg

  嘉德拍卖、太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先生在去年锦都个展时到场,收藏两幅画之后(如合影图片所示〕还说等到正在建设的嘉德艺术中心完工启用时,要邀请我做个展。

  我在锦都艺术举办“和声——雷双抽象表现艺术展”时,***来观展。我们相谈甚欢。不同领域的两个性情率直的女人在热爱艺术这一点上碰触了一束火花——因了“热爱”,不论是艺术创作者还是艺术欣赏者都被那一束光照亮。

  郝青松:《褶皱与展开系列》的主体同时也在画面本体,形式的褶皱与展开也是艺术家自身的褶皱与展开,都是在没有光的黑暗中挣扎而存在,更是存在主义的。与黑暗和苦难同在、忍耐,恒久忍耐。您觉得呢?

  雷双:您对我《褶皱或展开》作品的解读非比寻常。我关于这个系列的文字也表达了它即是形式的也是我自身的,比如与生命的同构关系,比如创作过程的凝聚与释放,比如灵魂的褶皱。“折叠这条线以在其上生存、与其共同生存:这是生与死的问题……梦通过被我们可忍受的永恒的斡旋展开褶皱,但是醒需要将世界折叠起来以能生活其间,并需要一切被缓慢地给定。”我以为您的言说与德勒兹的褶皱概念中的梦与醒相关,再引申到存在主义,最后“与黑暗和苦难同在、忍耐,恒久忍耐。”这也是基督教精神的言说吧。

  邓平祥:雷双的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结构性。我认为这个结构的关系本身是欧洲性的,中国的一般没有明显的结构性。这个结构性在她的画面中非常明显。因为有这个结构它就带来了一种对事物的一个方面的深度和广度的看法,因为结构性它往外可以达到很大的广度,往内可以达到非常的深度,这一点在她的艺术中非常突出。还有就是一种丰富性。抽象艺术我认为除了结构之外还有一个难度就是丰富性,这个丰富性是非常难达到的,但是我觉得雷双作品的丰富性非常好,她通过运笔,把绘画、书法、材料,还有就是把她原来画花的那些形式因素打碎肢解了以后呈现结构,变成一个新的抽象的生命体,这也是一种丰富。

  赵士林(哲学家):一黑一白就是一阴一阳,宇宙之道朗然可观,所以用一黑一白诠释它其实也是说事。雷双的色彩也用得非常极致,不是绚烂的,是冷峻的。她的具象向日葵画的那么好,到现在为止她仍有一种情怀,一种人性的拷问,凝聚到抽象里边去了。我系统地看她的作品从具象到抽象,从一种现实生活的高度之上俯瞰这个世界,我认为雷双的文化含义在这里,中国式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个非常好。雷双的画是超以象外,得其寰中,这是她的画的价值所在。

  李春阳:雷双的画作常被归为抽象表现主义,我却看见她在抽象具象之间肆意转换,有的作品直接就是绘画的过程本身。雷双的画,其前卫性或许被流派主义被当代艺术的两重话语遮蔽了,大概需要放回到更远的历史更阔的视野中说话。所谓更远更阔,有形式上的也有题材上的考虑……那些荷花玫瑰向日葵瑰丽奇幻的似与不似,已经折服了曾被象征主义所折服的诗人与评论家。艺术的至高境界,大约是与诗意相关的,我不很确定西方的抽象如何展示诗意,但我看见文笔甚佳的雷双的画作,试图兼有中西意境,她以女性艺术家天然自足的意识,从一个美妙的角度诠释了中西与古今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界限。

  郝立勋:雷双抽象绘画的表达不是简单的形式媒材的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审美标准和语境的解构和重构。她所描绘的东西虽然是抽象的,但却不是大写意似的造型处理,而是具有非常立体感的西方造型的规则和审美标准在里面,线条和构图都非常有力量,很硬朗、稳重。另外她的作品又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的晕染、扩散的水性,很柔软浸润,将中国传统水墨的属性和意味发挥到极致。

  朱思睿:雷双多年的写实实践与传统熏染在这些“褶皱”中深藏并幻化为天然之迹是必然的,换一个人想如法炮制捷径一下,那感觉终是不对的。

K6BjpCoUJZASPqIU0SxAS0L31QdFWrIMqCEODZVt.jpg

大自然的和声2012年 146x228cm

C2jRMjdld3zGO4ZTfVTFEN2g7GOF9F7pUPMtOfIR.jpg

大自然的和声2015年 114x146cm

wdz2PaPOZg5jwkKoqYUSDN3PoYl0Fr3mQYMP09JE.jpg

大自然的和声2012年 114x200cm

G4uDtyV5uxo4FmAJBinx8gArVUAlCoTZ05EIjETJ.jpg

大自然的和声2011-2012年180x312cm

  陶咏白:我觉得雷双是在当今抽象表现艺术当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人,她的抽象表现把中西两个文化的观念和她个人的手法柔在一起,而且很自然,你不觉得那些画是西方的谁的,你也不觉得那是中国的某个人的。这些画的结构非常讲究,但画面因素又非常随意。我觉得她的抽象绘画在中国应该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面对她的抽象画,感觉整个人被画面吸引过去了。她的画已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一个东西,而是可以深入到人的心里,这正是抽象绘画的关键:内心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雷双不仅是一个画家,她还是一个富于诗意的散文写手,正因为她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绘画中呈现一种高深的境界。

  许德民:雷双的这个抽象形式在画向日葵之时已经运用了,她最早的抽象画始于

  2004年。我想为什么她的向日葵、荷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时突然又转向了?这时她来一个华丽的转身,我感觉她只是凭着自己的一股冲动,并没有来得及考虑自己所面临的对手有多少厉害,所面临的历史该如何书写,就将自己主观的方式宣泄出来了。从技术上、审美上都非常棒,每张画都给人强烈的震撼力。她极注重细节,她的颜色有一种天然的魅力,有一种灵魂的交流和呼吸,有生命在里边。那种灵动感,那种细微之处的深邃、虚无,坦荡都可以从审美中感受到。她的画作使我们感到了非常审美的巨大享受,同时给我们这当下的抽象艺术的学术、市场、审美都带来非常大的刺激。

  吴味:雷双的《大自然的和声》系列作品其精神意蕴不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无“我”的天人合一,而是“我”的现代主体对自然秩序——也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建构,形成人与自然的双重主体之间的新的富于现代性的大美“和声”——主体精神力与自然力的对立统一。这对于克服中国传统审美主体迷失和自然主体无为的状况,对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张国龙:观念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看和一个想法,它是心念,这个心念是总跟着人走,对雷双的画我最大的感受是回到了她的心念。……我们圈的一个很警惕的词就是“脱颖而出”,但是出类拔萃太难了,把美术史了解够了以后才能说哪些人做这个事,能不能出得来……

  于建嵘(社会学家):雷双画面中的一些地方就像用非常大的笔一笔写下去的,充满了写的力量,体现着她内在的感情、情绪。我是一个学社会学、搞法律的,看到这些画我特别喜欢,喜欢的原因当不是因为她是雷颐的姐姐,而是她的画真的让我感动。雷双的艺术给我的最大的感觉就是一股力量,看了之后使我特别有一种想象的经验,不管我们面对的这个社会怎么样,有这么多力量就有未来。

  荣剑:雷双的抽象表现艺术是绘画的交响乐,她的作品主要由两个声部构成,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表现的。就抽象而言,雷双的这批作品完全解构了她以往赋予人最熟悉的艺术符号——花,她把花的形给抽象掉了,花的盛开之美和花的凋谢之残均消失或隐含到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中;而就表现而言,她浓烈张扬的色彩秉承了自欧洲野兽派以来的表现主义精神,同时又回归到中国绘画的大写意境界,将泼墨泼彩的视觉张力发挥到了极致。

5AwkTEXYHHp7S5nWNlr72F7Fd5WunTP1sC8UXGgK.jpg

光寂系列之八2017年 146x114cm

  郝青松:您的艺术具有灵性,有超验的一面。我欣赏那些由自然通向自然异象的作品,也是通向了不可见的神秘主体的注视。

  雷双:您说“通向了不可见的神秘主体的注视”,我想接着说,它也是对无限与绝对的眺望,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回荡的无限的呼唤。《光寂》的灵感来自仰望天空时那云彩变换的天象,创作的过程就是去接近那无边无际的感受,将心魂联接进无比巨大的存在。作画之前,所面临的一团引发我创作冲动的混沌就是我的灵魂所在。

  郝青松:我很喜欢《光寂》,光成为艺术家,而不是您。最后的生成完全是出人意料的。

  雷双:是的,作品完成以后,光成了主角,作者退隐。这些沉默的芬芳色彩,向着黑色消逝。而那光,它不仅仅是画面效果,它似乎就是“构成光的实体”。回想作画过程,与其说是我在塑造,不如说是受造——经由这些形象,作者有了新在。那塑造与受造的过程中,不论是画面的构筑还是心灵的激荡、彷徨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险境迷途……如您所言“最后的生成完全是出人意料的。”

vqq2n1ncC6q8PrZ1yR1JRDhE5aEsi0xiQhZwkw6l.jpg


光寂之三 2016

  郝青松:《光寂》有一种悲剧感。我也喜欢这个系列之三。因为其中有与光拥抱的接受关系。

  雷双:“有与光拥抱的接受关系”,欣赏您的解读。画面中光的流布形成像手臂张开的姿态,那即是敞开——孤独的人所渴望的相互敞开,它是爱产生的根源。这爱,乃是谦恭地仰望,是心存爱愿者的祈祷。

1rBUET6sbthfKGpGprLqMe3yM040lLolBpeZJgqH.jpg

光寂之四 2016年

  夏可君:丝丝缕缕的柔情中,融入宇宙的光芒,在尖锐的灼痛中尽情开放,这是宇宙之花。色彩灿烂又冷寂,隐含波折的痛感又百折不悔地投入。雷双发明了她的宇宙的舞者,从百合花到宇宙之花,这极光的折回也是不死生命之灿烂的回转。

  雷双:惊喜。“光寂之四”的形象正像是宇宙的舞者,她在抒发着广阔深远的虚无之情,冷寂又灿烂。2016年这最后的夜晚像每年的这个时刻一样,我又在直面那虚无的深渊——只有到画面上去纵情舞蹈以忘掉那悬在头顶的时间利剑……你说到“尖锐的灼痛”“隐含波折的痛感”还有“百折不悔”,仿佛透视了我的内心一般——我对人生存在的悲剧感的体验总是有意无意中流露于绘画中。你从“百合”延伸到宇宙之花,并说这是不死生命灿烂的回转——哦,这些不死生命灿烂的回转却是出自于必死的作者雷双。

  夏可君:深渊的舞蹈,一直是你诗意想象的来源!你的向日葵是面对创伤而保持昂扬的生长,是生命的救赎;玫瑰的凋零与昂扬,则是诗意地救赎;荷花的清冷与透明,则是自然的救赎。你在三个方面找到了救赎。这是属于你个人的三一体式的“宗教”,但其艺术的美却属于所有人。

  胡杨林:黑色背景中展现出来的光晕,有着强烈的穿透力,有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向上的力量,同时又不再被物象束缚。从题目来说,光——寂,是光明与寂寥的冲突统一,是基于命运的悲剧性体认基础上穿透黑暗的光明,折射着你的精神风貌,体现出你在宏大题材面前的卓越而深刻的体认表达能力,并将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个体在绝对存在面前的心灵感应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让人感受到来自遥远无垠之宇宙无所不在的创生之力量,呈现出命运悲剧性背景下的灵魂重生,展示了你当下精神上的无拘束、大自由的超越状态。我被它们深深感动。

  雷双:作品打动了你,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作者欣慰的呢。读到“向死而生”四个字,心中一阵感慨:向死而生正是我人生的基调,以致成为我艺术表达的精神底色。就如尼采所言:“人们在同不幸与痛苦的抗争中,又会感受到宇宙生命力的旺盛与丰盈,体尝到生命的欢乐。而个体生命的毁灭本身也是生命意志肯定自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人生的悲剧美。”

  水天中:无限的灵动和绝对的自由——画家与光的殊途同归。

  顾振清:道即自然法则,道即宇宙规律,道即洪荒之美。

E6lWD7wjf1pLpDlbEpy8fMqbB5Djuovnn7q4Oij5.jpg

2017年雷双于“时间之环”前(局部,作于2013年)

Jm1Q2EBsXMEn0KFWnxVG29GFpkr2ZjCNlAJK1HMp.jpg

日食葵系列·时间之环 180x342cm 2013年

  雷双:青松,你说我的艺术具有灵性和超验的一面的作品还包括《日食葵系列-时间之环》。你要知道,在我的创作意图背后有着多么曲折的生命路途啊。黑暗的教诲赋予我灵感,我思想的底色得益于黑夜的赠与。于是在画面中搅动着黑夜,去点亮白昼之光。喜爱色彩的我在此恰恰要谨慎地使用颜色,仅仅让白色灰色在黑色画面上律动、翻卷、绵延。雷双的《向日葵》在正午与黑夜间往返,就如同作画者的生命体验——光亮与阴影从未分离;雷双的《日食葵》是“黑夜所允诺的哀悼”,是即将迎来晨曦的黑夜的坚守。

  冯博一:雷双艺术的虚拟空间就是真实空间中奇妙的植物隐喻性在显示着她本身的复杂经历、情感、记忆的张力……尽管她不是简单直接地表现现实的复杂,但不过这也许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因为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她寓情的细末微节,凸现了作品自身的神秘性。我们在观看她的作品时常常会遭遇到这样的细末微节,比如她的《日食葵》、《红色书写》等等,她是从现实的个人经历中剪裁一些枝叶的片断去排遣、释怀她年少时的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带有梦魇的记忆,所以给予并处理成有些萧飒、诡异的花卉中。她真实地表现了梦魇状态下的内心世界,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现实。这不仅是表现了人与社会的变迁、时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人世的沧桑。依此来关注现实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或许也导致了观看者种种认同的伤感情怀。

  彭锋:雷双的向日葵与其说是对向日葵的再现,不如说是向日葵和雷双叠加在一起的舞蹈。我尤其喜欢‘日食葵’中的寓意。日食让向日葵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羁绊。无日可向的葵开始纵情起舞,有一种别样的凄美。

0OkSMQ7XQNAD7477lLlkS2YPgeNc1cdmZtit40Eg.jpg

我的名字叫红2009年 180x312cm

ZuPw2XvB6QqsLibfton3zhqJIfTjkPIylUWQp8QM.jpg

红色书写2005年180x312cm

  贾方舟:向日葵也是雷双十几年来一直在画的一个题材,从早期画的插在陶罐中的干枯的向日葵(1992)、《昼与夜》(1998)、《历程》(1994),直到《红色书写》(2005-2006)、《煌·向日葵系列》(2006)以及《日食葵》(2007),都表达了各自不同的内函……以三联画的方式完成的《红色书写》(见上图),压抑的黑色再次出现,但却是作为平铺的背景隐退于后,正好衬托出红与黄的喧闹、纠结、缠绕,甚至在大面积的黑色背景下呈现出一种求生、挣扎的生命意象。

zbKWFshFaUxdFSAN28rCXK9BOBxpV495AoVzTaRZ.jpg

灵魂之舞 2008-2010。2011年于元典美术馆

Vv8jcbdgk8evTdkxJy09z5hBB54I1LxjVqzKpB2a.jpg

葵首系列之四 146x114cm

  夏可君:向日葵对于你和我这些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而言,是一个精神的化身,《葵首》乃是思考的火焰的聚集(夏可君)你说的德勒兹的“巫师的线”,也许与自然生长与流变的丰富性相关?是自然在无声启示你的创作?

  雷双:哦,于我来说那思考的火焰常常不是在作画之前而是在画面进行过程中燃烧。就说2014葵首吧,起因还在于形式的探索——要将几年前得意的技术处理再重新演示一番,这个目的没有达到,然而画面仿佛是自行其是地朝着一个新的方向……我所创造的那些方生方死的呈现于画布上的线也恰是构成我自身的线,我被那条“巫师的线”卷入,裹挟,我指望它成为逃离危机的线。它贯穿于我的画面,体现出生命与流逝的博弈。

YukPYlJnXF1jmUAPkh1BbTi65K5wbIyZbaE0wBNn.jpg

时间之镜2016年 146x114cm

  王亚非:这幅向日葵比你以前的更具感性的力量,然而那一片黄色的、笼罩一切的光又有着终极境界的意味,站在它前面,看着向日葵的涌现,让人感动。

  雷双:你被感动,那么它具有视觉感染力。当时我对你说准备画这幅向日葵时,足足十多天没动笔,那并非在考虑要在画面中表达什么意义。以往我画的某些向日葵所表达的意义也常常是随着画面的进展而出现,那即是视觉思维不先于绘画吧。这一次我的迟迟动不了笔仍然是出于形式上的考虑。想画黄调子的,当要不同于以往……我面临的是处理“所知”与“所见”的关系,我寻找的是将自己的感觉与对象联系起来的一种结构方式,我希望每一幅画都要成为一种新的解决,这是画画最吸引我的地方。你说它“有着终极意境的意味”,哦,这一切都是由形式中溢出。

  王亚非:正因为你寻找到了“将自己的感觉与对象联系起来的一种结构方式”,你画出的已不是葵田的场景。

  雷双:我又在开始画一幅向日葵……面临的是混沌,就是这混沌吸引我去寻找种种可能性。

  王亚非:真正的艺术创作都是面临混沌的冲动。

  雷双:讲得好!是的,作画之前的冲动是因了作者的灵魂可以在那一片混沌中自由地飞翔。

  周旭君:雷双,祝贺又出力作(时间之镜)。当视觉与此作相遇,被电击受伤的是经历岁月沧桑的心和对生命的沉重、无奈和痛。这是作品给我真实的感受!当然还是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强烈的悲壮美!

  雷双:是的,富于悲情的美。布莱克诗云,向日葵数着太阳的步履,寻找金色的天际,而那却是生命之旅的归宿之处。一切的生命都被时间挫败。“我们都是一首短促的诗,被完成在睡眠里。”(莎士比亚)很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敏感的旭君的回应!

DXDv55BksMs6aNF5NypbCEvLBiFON4zbxA4Am42S.jpg

我只计算光辉的时刻2005年 180x208cm

  吴永强:还要读您的艺术,细细地读……那是一种存在的孤独,孤独中的敏感,敏感中的自由。……您的画(包括文字)真美——借用萨特的话来说——因为它们是对世界的否定……在可以不再考虑技巧的情况下(尽管高超的技巧在你的作品中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与你作品最接近的例子应该是诗。尼采说,当语言沉默的时候,音乐就响起来。我也可以把这话说成:“当语言沉默的时候,诗就吟咏起来。”你的画正是如此,所有的道理都晕化在光与影、色与形、虚与实中,沉入视觉的感性世界中然后化开。但它们仍然不属于纯粹的感觉世界(纯感觉的欣悦有时只需要点聪明的匠气就可给予满足),而是在情致与理念的大门边徘徊——眼前是感觉,回看却是生命,是历史,是洞穿荒谬的深邃,是永远不会被踩在足下、烂在泥里的心。

nXzSNv1MZa90IJhbtrYEHLFkRMao45t0RFdxjcnL.jpg

与我的师友陶咏白先生在元典美术馆“向里尔克致意”作品前

VfsZP0fAzdN2ZgxQFeJ8NSolNFSo1kMQMWsTxDmU.jpg

向里尔克致意系列之六——来自灵界的鸣叫 2011年 146x114cm

3Y1FfP2mQpFvvBeLton7Vib50H1h22E44dE03Mjl.jpg

向里尔克致意之三2008年 130x97cm

3Z6LSZS8Xc2Uh3ZkDh6DLt1YiS5mMLPc1w62543q.jpg

玫瑰三叹 100x220cm

  夏可君:雷双的玫瑰系列有着女性的爱情宣言,有着里尔克式的诗意矛盾,在绽放与枯萎之间撕裂自身,但美丽依然……玫瑰系列让我们读到了雷双的文学性,玫瑰在自身包裹的收回与绽放给予的矛盾之间,获得了独特的形态。……雷双,再一次,一如其名,画出了双重的玫瑰:一方面是燃烧;另一方面已成灰烬。

  曲令敏(散文作家):“一场春梦,都是昨天读雷双读出来的。一颗女儿心,又寂寞又活跃,一会儿冰肌玉骨,一会儿狂放妖媚,‘发乎情,止乎礼。’就在这颤动不已的分割线上跳舞到死吧,这是中国传统女子的宿命。人心里跟明镜似的,纯净的美与思,是海市,是烟霞,摸不得,碰不得,一走进去,就成灰烬。”……雷双是一条流凌大河,河水源自她的生命深处,冰晶的寒芒,水流的温婉,冷时冷彻骨髓,暧时踏青春三月,只觉得风清花好人妙,却不知身在其中。

bmbxZjdA0PzayW37BCefMfcuOkwvYyn1EYMwyPhn.jpg

玫瑰素描 2015年 73x60cm

GudvE3lC0X1jrJ2b0bMnzdZ6cdSlEgZV2whXFA67.jpg

喷薄1995年 240x180cm

  贾方舟:作于1995的《喷薄》,并未按照花朵原有的结构去画,而是在自由重组中让红色花瓣充满画面,造成一种扩张、增殖、游移和不断翻动的生命意象

AYgEbYkcapfKdkgvxBF5kYrxUA42skOHn3BPBYHp.jpg

盛开系列1999年 120x120cm

  水天中:我们被她的作品所打动,首先是由于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和感情境界,她总是以诗人的思路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将色彩涂上画布只是她观察、思考的另一个阶段……我们感受画家心灵最深沉最多样的变化,这种心灵的运动来自她对自然界多样生命状态日新又新的感触,而不是对某一名家功夫的崇拜。

jbfo6Wb3Ts3uYLXCuqV9LWEYLaGpT1BVWJHtET6M.jpg

荷之波2017年 100x160cm

EqNbFaLVVlEXx5uEuObGwzBMlsM6GIMVsScc3LMd.jpg

灵魂的姿影2014年 100x140cm

S6Rqwox18zIAz36Z7fs6OPndAtKlDpxvVoXxjDPo.jpg

若夜光寻扶木2016年60x220cm

AA5pPghiVhCc2qxNZdDo4RGieixiKTbmZOSVqjT4.jpg

荷-灵魂之舞2002年 160x160cm

  夏可君:雷双的荷系列,几乎是接着周思聪水墨荷花之后,在油画之中的再次复活,是深邃与激烈之不可思议的融合,是荷之神髓的开放。

  耿占春(文学理论家):使用双重语言表达自身的艺术家雷双,她在写作时为语言文字着色,在绘画时为色彩寻找语义或声音……事物自身包含着走向死亡的因素。那是万物共享的时间,那是万物相互区别的时间。似乎荷花在朽败之时才开始自身最真实的存在。就所有的花而言,她画出一种力量……画家选择的均是事物即将彻底消逝之际的形象,在毁灭与死亡之际突然变得富有永恒性的时刻。这不是死亡,而是生命逆转的时刻。像一种意志那样,显现在向日葵、荷花、玫瑰的形象中的是一种将生命贯彻到死亡之中的意志。

zOyozVcgdCxWpL4CxNsNV9vK2VFqREHLEVewOYzi.jpg

百合三一体2014 年100x195cm

  夏可君:这三幅百合作品,就像三姐妹,她们闪烁的光芒,如同女性的“圣三一体”。这夺目而轻盈的百合,是三姐妹的合唱。她们如此美好。

  浑化,虚薄,是与自然相感的那种虚透,那种有着内在精神强度与厚度的透明感!雷双作品上的光的流溢的虚透,充盈,但又异常薄透的质感,一切还有着自然的生长性,才是浑色的,虚薄的。又看到这幅新的紫红色调的百合(见图之一)真的很美,那么耀眼夺目,不死的花朵,不死的欢唱!红紫色的光彩流溢,背景像一道光彩的帷幕。

  雷双:“不死的花朵,不死的欢唱!”唉,欲死欲活之人创造的花朵凝结于画面,它当然比这个人活得长久;这个作画者的歌喉因悲哀而哽咽之时,她却让自己去塑造那绽放的花朵尽情欢唱。这是命运,这是充满生命虚无感之人转化出的艺术现实。

  夏可君:雷双,你的文字如此有着思考的深度,这在当代艺术家中是罕见的……你的绘画是灵魂的燃烧,是灵魂的拷问,是“朝向灰烬”,颜料成为灰烬,因此绘画是灰烬的收集。

  雷双“永远不会麻木,时刻朝向灰烬”这话出自茨维塔耶娃。你对“朝向灰烬”的延伸很有意思。真的,这四个字早就渗透我心。在我年轻之时,就有着时间意识、死亡意识。1992年画的残菊“遗言”也可以说是灰烬之作(见下图)。

  夏可君:继续阅读你的书,我感觉到你与贾科梅蒂的亲近,你说到自己面对的那盆残菊:一旦碰触就化为灰烬。这种枯萎中余留的生命让人惋惜,余留乃是最为令人心脆与心醉的美!

sW1T7ZhTnwIkLKBvvreg15xEf0ZINAWIaDCwuUHz.jpg

遗言1992

XjVkqwrWx2DS6JOBdmWVDdkNPLJTBQgyinJHbEdq.jpg

最后的玫瑰、2005数码图片

这个系列作品曾于2005年及2006年参加过IDA国际数码艺术巡迴展

A5SltrafrqIO3Tjo5f3vLPfeJaayIPDsLowZf1C1.jpg

繁育系列·盈 2005年 数码图片

  艾蕾尔:雷双老师,我很仔细地看了您的摄影图像,与我一直研究并关注的女性身体经验非常契合,您的作品很明显体现出了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所推崇的“茎块”说,难得!

  雷双:艾蕾尔,前几年我在读德勒茲:巫师的线,逃逸线,茎块,褶皱或展开等,并在绘画创作谈中引述过。但2005年搞这批图像作品时我还不曾读德氏。此刻你以为图像作品体现了“茎块”说,令我惊异,惊喜。是的是的,你将它与“茎块”说相联对于我是多么好的提示呀,使我从多年沉浸的绘画中又回头重新来审视图像。在这些图像作品中,我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培养“块茎”,各种元素互相纠缠,延伸,联接,叠加,让画面因素形成活物般的生长与呼吸,看似种种偶然性的因素背后却是通过操作者的撑控来体现主观意志。要知道,我对一幅图片作品耗费的精力不亚于一幅油画。

  陶咏白:雷双,你的这些作品虽是十多年前创作的,但现在看来仍然感觉独特,新颖,从未见别人有过这样的表达,很好。

  蓝京华:雷双的图片作品有着内在的力度,在貌似华丽与浪漫的形与色之内隐含着不屈的先锋精神。图片里的具像与抽象之形互为交错层叠,派生出丰富的意蕴,片纸之上蕴涵巨量的信息。女性的唯美与抒情亦天然地揉合其间……

vMDkrjc7CSE8F0I8pzMl3cySEfWOqXWQiN8HO5mQ.jpg

雷双2015于工作室

  雷双,祖籍湖南长沙,生于书香世家。祖父雷恪及伯、叔祖父在中国美术史上被称为“湘史三杰”。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创研班毕业,此前中文系本科毕业。

  1996年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加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办的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1999年作品“夜与昼”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奖并赴华盛顿市参加颁奖仪式。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雷双油画展”,2008年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非常花——雷双作品展”。1993、1994年两次在台湾隔山画馆举办个人展,并应邀到台湾讲学、交流。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各类艺术及文学刊物,著有二十万字的《玫瑰·岩石》及《雷双·非常花》。自1994年始数次参加中国嘉德拍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泰康美术馆、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南京凤凰美术馆、美国CBS NEWS以及WCA、台湾联合法律事务所等及诸多驻华使馆收藏。私人收藏包括中国嘉德、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等收藏家及港台、美、英、意、日等收藏家。

  主要展览:(群展与个展)

  1991年 《首届中国油画年展》历史博物馆北京

  1992年 《首届中国油画年展》会议展览中心 香港;

  1993年 《93‘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4年 《第二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5年 《中华女画家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1996-1997年 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邀请参加《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 纽约联合国大厦 纽约OMNI画廊 芝加哥ARC画廊 奥克兰大MILLS学院画廊 华盛顿州立大学画廊等等

  1996年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中国美术馆

  1996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7年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中国美术馆

  1998年 《世纪女性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03年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华世纪坛 北京

  2003年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北京

  2005年 《IDAA国际数码艺术首届北京巡回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06年 《IDAA国际数码艺术大展》 北京电影学院

  2008年 《进行时·女性》艺术展 798木真了艺术馆 北京

  2008年 《进行时·2008放飞南京艺术邀请展》凤凰美术馆 南京

  2009年 《无镜——女性艺术展》798白盒子艺术馆 北京

  2009年 《她们——中国当代女艺术家联展》环铁时代美术馆 北京

  2010年 《上海世博会中国艺术邀请展》上海

  2010年 《2010中国女性艺术大展》北京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2010年 《从马奈出发——当代油画名家邀请展》北京 马奈草地美术馆

  2010年 《百年如歌——纪念国际妇女解放运动100周年邀请展》北京 炎黄艺术馆

  2010年 《自我画像:女性艺术在中国(1920-2010)专题展》 北京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11年 《彼岸花》798桥舍画廊

  2011年 《素年锦时——十位女性艺术家个案》北京 元典美术馆

  2012年 《鸾凤齐鸣》北京 树美术馆

  2015年《美好年代,非常女声》北京 马奈草地美术馆

  2016年 锦都艺术中心馆藏展 北京 锦都艺术

  2016年《走出牡丹亭》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 圣彼得堡 民族博物馆

  2017年 《红——当代油画女性艺术家作品展》北京 树美术馆

  个展

  2015年 《和声——雷双抽象表现艺术展》北京 锦都艺术

  2011年 《正午·雷双作品展》北京 红子兰画廊

  2008年 《非常花——雷双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3年 《雷双作品展》BLOXHAM画廊 伦敦

  1999年 《雷双油画作品展》可创铭佳艺苑 北京

  1998年 《雷双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1994年 《雷双油画近作展》隔山画馆 台北 高雄;

  1993年 《雷双作品展》隔山画馆 台北 高雄;

(新闻来源:前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