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对话

Comment

News

Opinions

光之语”展览研讨

视频

【对话】郝青松对话雷双:无限与绝对的眺望

发布时间: 2019-04-10 14:48:47

  郝青松 您的艺术具有灵性,有超验的一面。我欣赏那些由自然通向自然异象的作品,也是通向了不可见的神秘主体的注视。如果,自然在其中不止于栖居之地,而成为星空的镜像,那么天人合一就真的进化为当代叙事。

  雷双 您指的是我的《光寂》系列吧?

  郝青松 是的。还有《时间之环》。

  雷双 您说“通向了不可见的神秘主体的注视”,我想接着说,它也是对无限与绝对的眺望,是在有限的时空中回荡的无限的呼唤。

  《光寂》的灵感来自仰望天空时那云彩变换的天象,创作的过程就是去接近那无边无际的感受,将心魂联接进无比巨大的存在。作画之前,所面临的一团引发我创作冲动的混沌就是我的灵魂所在。

  郝青松 关于混沌,如创世之前的状态。亦如作品的新生之前的混沌,理性和经验在此刻都被放逐,其实放逐的是现代性经验,因此才能彻底回到反思现代性的创世原初。这里要提防的是,把混沌等同于本能和感觉。两者主体不同,混沌中人之未生,感觉中人成酒神。

  雷双 讲的真好。那么符合我的感受和体验。怎么说呢,那就是,我讲不出来的话让您那么好地表达出来了……语言就是一切,我沉浸其中,真是一种享受。

  “混沌,如创世之前的状态”,我欣赏郝青松这样的话语方式。赞同您说的不能将混沌等同于本能和感觉。我以为感觉是创造的源泉但并不引发创造的冲动,理性和经验在此刻都被放逐。而动笔之前激动我吸引我的,就是可以任灵魂自由飞翔的浩瀚无边的存在所呈现的混沌。

  郝青松 谢谢您!

NRRtCbiGQtyvolIZeipM5r7t0wuBObQSYA7PFE1I.jpg

光寂一

C0NnZeh7LTSMTOABUwaUKaI7kucfndrP7R9LaJvP.jpg

光寂二

2TsUb7TsUUl36RTDNkbpFkmqxcy9g3kVMMRapnir.jpg

光寂四

  郝青松 我很喜欢《光寂》,光成为艺术家,而不是您。最后的生成完全是出人意料的。

  雷双 是的,作品完成以后,光成了主角,作者退隐。

  回想作画过程,与其说是我在塑造,不如说是受造——经由这些形象,作者有了新在。那塑造与受造的过程中,不论是画面的构筑还是心灵的激荡、彷徨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险境迷途……如您所言“最后的生成完全是出人意料的。”

  再对您讲一点。在《光寂二》的创作过程中,正在随意翻阅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遇到他的“光晕”概念,这是我当初读它时未曾注意到的。该概念将光晕视为“对某个远方的独一无二的显现”,“光晕的经验就建立在人间社会通常的反应方式向无生命物或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转换上”,产生对万物的光晕的体验。之所以此刻这个概念出现在我面前,我想那是因为它与我的画作所表达的东西有某种内在的吻合。

  我原来的这个系列命题为《光晕》,后来听取了吴味的建议成为《光寂》。

  郝青松 《光寂》有一种悲剧感。

YtGJueI2D7biSjVqzriE0itVMy1osAfavwrWbMMX.jpg

光寂三

  郝青松 我也喜欢这个系列的第三幅。因为其中有与光拥抱的接受关系。

  雷双 “有与光拥抱的接受关系”,欣赏您的解读。

  画面中光的流布形成像手臂张开的姿态,那即是敞开——孤独的人所渴望的相互敞开,它是爱产生的根源。这爱,乃是谦恭地仰望,是心存爱愿者的祈祷。然而纷纭的人世间,心愿的陷落却也是常态,但敞开还可以找到另外的路径——艺术,那是开辟出另一种存在,意味着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它是无尽的想象力的天堂。

  想起您给我的第一条留言说我的艺术具有灵性,有超验的一面。

  郝青松 应区分灵性与感性,两者不在一个空间维度。主体不一样。灵性的主体并非人自身,而是绝对他者。唯有灵性,能让理性谦卑、感性顺服,为人性注入天赋的高贵神意。

  雷双 我想问:果如此,那么对于灵性匮乏的人又该作何解释呢?我更愿意从人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来看待这个问题。

  郝青松 看来灵性和感性的区分是个大问题。混沌中开出的自由更是灵性自由,而非自由的感觉。

  雷双 我更愿意将它说成是:混沌中开出的自由是灵魂的自由而非自由的感觉,自由的感觉是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出现的。

yy7S5RJz7t77ld9UX5HGM2p5k6BTXQHyi9PTOZrC.jpg

时间之环·日食葵系列 2013年 180x312cm

whlnzfvJdawT2SxdZpSOUbmj5HBzdvyZMw0DEIsc.jpg

日食葵系列 2007年 180x416cm

idvxLzIg2AtOk0CHeUpkaAglETFzVYoHljWkA6I5.jpg

日食葵系列局部 2007

MJOk1npoZ7FWWTjkQk0fq5VgGfJezE8FmyKlC1kZ.jpg

光风动而生芬 2010 130x97cm

9ekZ4PTkrq3KQrFdLXw5AKOyqlDzfpO5NYd2K6OG.jpg

荷之波 2014年 100x80cm

fdSHphwYT8W2KsWHQIBBS6Z87lv6b7dWWKgDIPsr.jpg

灵魂的姿影2014年 100x140cm

FRwu4JcvbfG7rzPaDyFDartzd1o8pBbF0Wp8CNRS.jpg

玫瑰三叹 100x220cm

  雷双 您曾说欣赏《日食葵系列-时间之环》。要知道,在我的创作意图背后有着多么曲折的生命路途啊。黑暗的教诲赋予我灵感,我思想的底色得益于黑夜的赠与。于是在画面中搅动着黑夜,去点亮白昼之光。喜爱色彩的我在此恰恰要谨慎地使用颜色,仅仅让白色灰色在黑色画面上律动、翻卷、绵延。雷双的《向日葵》在正午与黑夜间往返,就如同作画者的生命体验——光亮与阴影从未分离;雷双的《日食葵》是“黑夜所允诺的哀悼”,是即将迎来晨曦的黑夜的坚守。“黑暗破了。生命痛楚得雪亮,眼睛窥不见的神秘,银灿灿地泄露”。在光亮与阴影中,世界始终是我最初和最后的爱。

  近些年来,我更多地沉入黑夜——阴森、繁华、瑰丽、神秘莫测。我自身是火焰,却常常化作夜。我的《光寂》及相当一部分《荷系列》、《玫瑰系列》都在此列。

HW3XWwp9AWyJ6bRDP3Kk4thDr49wGSjO5RJnQfam.jpg

褶皱或展开 2014年 114x292cm

xAuXkk1NlYzFrGN19jpYmULUNnjBAwiMjPourYEK.jpg

褶皱或展开 52x360cm 2015

zbLKGf1qYVcyoTuiPJajbJwPReATCCFZvVXglWuy.jpg

褶皱或展开 90x146cm

ybGmBlLfvKfU2PbOxrprbYfYEAvFIiVYwGN4xLhN.jpg

褶皱或展开 2015 130x220cm

fEHd3VMJl2X1V8rUD2vonV14LjneU3ODKjJckHKl.jpg

褶皱或展开 2016-2017 146x114cm

  雷双 青松,您看了《褶皱或展开系列》吗?我以为从原作来看,视觉张力比《光寂》要强,那是由于二者不同的技法及尺寸不同所致。这个系列从表现形式来说也更独特。

  郝青松 《褶皱与展开系列》的主体同时也在画面本体,形式的褶皱与展开也是艺术家自身的褶皱与展开,都是在没有光的黑暗中挣扎而存在,更是存在主义的。与黑暗和苦难同在、忍耐,恒久忍耐。您觉得呢?

  雷双 您对我《褶皱或展开》作品的解读非比寻常。我关于这个系列的文字也表达了它即是形式的也是我自身的,比如与生命的同构关系,比如创作过程的凝聚与释放,比如灵魂的褶皱。“折叠这条线以在其上生存、与其共同生存:这是生与死的问题……梦通过被我们可忍受的永恒的斡旋展开褶皱,但是醒需要将世界折叠起来以能生活其间,并需要一切被缓慢地给定。”我以为您的言说与德勒兹的褶皱概念中的梦与醒相关,再引申到存在主义,最后“与黑暗和苦难同在、忍耐,恒久忍耐。”这也是基督教精神的言说吧。

0CAD4rJHxWH8mkIUz56iirAqpxtHZwYtkdL4QkKu.jpg

W8nygvjFtitZEvw29AHwScrnmcxjRmN5McOP36rP.jpg

3kevFvhpS7W9X6499brrhhpSstLMOoy4Pn9AOHJJ.jpg

wRa7AeOFJL6qvoz78n2Au6GjmpKnvn6gMQ5MLCDK.jpg

  雷双 关于我早期的水墨《舞者》系列诚如您所言,主体在我自己,是表现主义的,您对此的定位准确。认识您真好,为我打开一个新的向度。

  郝青松 谢谢您的信任!

  雷双 看了我传你的几段画边语,您以为那语言的表达还可以吗?

  郝青松 非常生动!艺术家里,文笔好的不多,但这很重要。您一定在其中。

  雷双 好开心啊。郝青松如是说,为雷双所珍视。我以为,如果一个艺术家不能用贴切的文字表达自己及作品,那不能称为合格的艺术家(当然原生艺术家除外)。要知道,“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郝青松 艺术家首先要清楚自己在表达什么?不能全部归于无意识。特别在观念艺术的时代。

  雷双 一方面是自由的直觉自我,一方面是理性的自我,二者缺一不可。且直觉不能为概念所害。

  郝青松 有道理。

VmGyLjKkCZpOmA7QUTiTbbJobuVIFOBW9m0R0uW2.jpg

  郝青松

  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研究员。

75vqCZPTVw0Ah2U5GlFxPRn6dIxTpBkFwwfUOWYG.jpg

  雷双,祖籍湖南长沙,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届创研班毕业,此前中文系本科毕业。

  1996年应美国女艺术家联盟之邀参加在纽约联合国大厦举办的BEIJING AND BEYOND国际巡回展。1999年作品“夜与昼”获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颁发的优秀奖并赴华盛顿市参加颁奖仪式。199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雷双油画展”,2008年第二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非常花——雷双作品展”。1993、1994年两次在台湾隔山画馆举办个人展,并应邀到台湾讲学、交流。撰写的文章散见于各类艺术及文学刊物,著有二十万字的《玫瑰·岩石》及《雷双·非常花》。

(新闻来源:艺汇)